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

米啪與我們家《五十年前與現在狗兒比一比》

米啪與我們家《五十年前與現在狗兒比一比》

文章日期:2013-06-30 18:54

彤彤出生滿四個月了,這四個月來,我們一家「4」口過得的十分幸福快樂,而我們家只有三個「人」,重點就在那「第4口」。
米啪是一隻混種狗,5公斤的小型犬,比彤彤早一年多到我們家報到,所以我們都稱牠為「姊姊」;在如懷孕期間,就已經很多人問我們:「狗要送給誰?」,呵呵,誰也不送,因為米啪已經是家人,誰會把家人送給別人呢?
現在,彤的太婆、舅爺、舅奶、爺等等,陸續勸我,要注意將米啪與彤隔離一段距離;我先聲明,我跟如對彤的愛與保護,絕對不亞於世上任何人,今天,我想用真正科學的角度,與長輩跟任何人分享,現代的寵物與育兒觀念。
我將以五十年前,也就是戰後嬰兒潮時代,與現今相比較,來說明米啪事實上,對彤的成長是有幫助的。
首先,我們先設定前提:現代人養寵物,跟五十年前養「動物」,完全是二碼子事;五十年前,台灣百廢待舉,不少有小孩的家庭,要靠教會定期發放的奶粉,才能養得起小孩,真正養不起的,就送人或拋棄,在那種環境底下,「呷攏不夠,還想曬乾?」,所以當時養狗,主要的目的並非作為「寵物」,而是利用狗兒的忠誠與靈敏,為主人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與警示,畢竟五十年前沒有保全業者可以請,對吧?
當年的狗兒,是自己工作換取食物,沒有利用價值的狗兒(如觀賞娛樂用),一般沒有人會眷養,舉個例子給各位,十五、六世紀的歐洲,是相當先進的區域,當地的富紳或貴族會眷養具牧羊或攻擊能力以外的犬隻,如長毛犬。除了平常作為寵物外,最大的目的是用狗兒來暖腳,因為歐洲冬天冷,溫馴的狗兒可以趴在主人的腳掌上不動,為主人提供足夠的溫暖,即使在現代,非都會區養狗,也有很大部份是基於狗兒的「功能」,而不是因為情感在養狗的。

↓這是米啪來我們家八個月後的樣子


後接    米啪與我們家《人與狗兒互相需要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